外傘頂洲,又稱外傘頂沙洲、外傘頂汕,日治時期又稱為佐佐木島,是台灣沿海最大的
沙洲,現存面積約100餘公頃,因形狀似傘得名。行政劃分上屬雲林縣口湖鄉,不過如今
絕大部份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,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,是雲嘉南
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。 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,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,
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。洲上現已無常住人口,上面的塭港堆燈塔是該沙洲唯一
的燈塔。
外傘頂洲受到波浪、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,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,被稱為
「移動的國土」。早期濁水溪主流藉北港溪、西螺溪注入海中,大量泥沙沈積在河口附
近海域,經過長年累月的波浪和海流作用,外傘頂洲可能因此形成;1911年日人開始濁
水溪整治,截斷北港溪等支流,主流改由西螺溪入海後,北港溪自成水系,輸砂量也因
此銳減,每年減少約10萬立方公尺,旺盛的沉積作用不再,外傘頂洲開始有侵蝕後退的
趨勢。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長陳陽益指出,外傘頂洲從1904年至1995年,歷經沙洲
地形的幼年、青壯年,現已邁入老年階段,沙源無法充分補充,加上侵蝕作用影響,沙洲
上的堆沙陸續被沖刷至東側較低窪之潟湖,目前外傘頂洲往西南偏移速度逐漸增大,面積
也日漸縮減且被波浪及潮水切割成幾部分。
中山大學研究資料顯示,以20年為單位,在1962年至1982年、1982年至2002年間,外傘
頂洲分別被侵蝕流失520公頃、547公頃的沙洲,現存者僅100餘公頃;此外,1982年沙洲
上2公尺以上的沙體還有5200萬立方公尺,但在強烈東北季風作用下,2000年以後幾乎刮除
殆盡,只剩平坦沙洲。學者研判,如不設法保固,未來「移動的國土」可能將成為「消失的
國土」。
初次來到東石漁人碼頭,搭乘凱旋三號,到外傘頂洲遊玩,體驗沙洲之旅
.在船上吃船家為我們準備豐富的海鮮料理.首次在船上用餐心情異常興奮.還有
卡拉ok可以點唱作樂.載歌載舞愛唱歌的人有福了~~
船行走時往窗外看見一座一座竹筏作成蚵架是目前是台灣主要蚵仔(牡蠣)養殖區之一
據嘉義縣政府統計,嘉義沿海蚵仔年產量約7000多公噸,約佔全臺灣產量50%,產值新臺幣
9億1000多萬圓,且全臺灣90%的蚵又都在東石加工取肉,東石鄉民小至小學生、大至70-80
歲老人都會剖蚵,為地方重要經濟來源
到了目的地船停靠在沙洲.讓我們脫鞋涉水上去沙洲上.四面環海可以盡情的玩水欣賞
海上風光!等待夕陽西下.赤足走在夕陽下.也是令人難忘的!